奶业巨头迎政策利好图谋规模化

   日期:2015-03-24     浏览:5603    
 连续多年的“奶价过山车”让乳制品行业疲于应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是时候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的呼声越来越高。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必要政策措施和奶业发展规划,保护国内奶业的发展。另有业内人士透露,针对当前奶业存在的问题,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有望近期对外公布。分析人士称,奶业的发展需要规范化、规模化,而现代牧业、圣牧、辉山等走在规模化生产前沿的企业将直接受益。
 
    乳企与奶农的利益矛盾
 
    从2013年的“奶荒”到2014年底的“奶剩”,短短一年时间国内奶业市场经历了新一轮的过山车。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原奶生产国,然而如此不稳定的奶业市场表现,让业内人士感到颇为担心。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指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内养殖成本相对较高,致使加工企业选择更加便宜的境外原料;第二,进口保护措施没有跟进,乳制品进口量不断扩大;第三,企业与奶农之间未能建立紧密联系,奶农没有市场意识,缺少规则意识。
 
    王景海坦言,“杀牛倒奶”事件后,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保证鲜奶收购,包括完达山在内的各企业宁可损失自己的利益也来保证奶农的利益,“可是企业的损失又由谁来负担”?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国内乳制品产量势头急转直下,同比下降1.8%。“产量不振缘于上游传导过来的高成本压力,但是企业为了保证利润,只好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来应对”,一位不具名乳企人士称。
 
    乳业专家宋亮也进而指出,企业有苦衷,奶农日子也难挨,解决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涵盖牧场分级体系、乳业生产、加工、销售、进口在内的利益协调和分配系统。
 
    养殖规模化成破题关键
 
    虽然奶业市场涉及环节较多,但是作为上游的养殖被看做是奶业问题频发的根源,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国际乳品价格持续走低、进口奶粉大量涌入造成国产生鲜乳销量下降等因素外,奶牛养殖规模落后,优良品种少、单产低、鲜奶质量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都是导致“卖奶难”的症结所在,“因此提高奶牛单产,提升国内鲜奶质量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目前我国中小牧场和养殖小区占到整体牧场资源的70%,只有30%才是千头以上、形成规模的牧场。“中小牧场普遍存在饲养成本高、奶牛单产低、品质不稳定、技术指导缺乏、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轮倒奶中中小牧场损失严重,而如果将散户中的存量资源整合成为规模化养殖场,不仅可以提高其单产,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另外以企业主导的规模化养殖的产品输出也更加有保障。”
 
    实际上在散户或养殖小区日子难以为继之时,规模化养殖企业却未受到原奶滞销的影响。以现代牧业为例,该公司2014年上半年录得25.84亿元的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6.2%,净溢利为5.45亿元,同比增长233.1%。同样圣牧乳业去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9.06亿元,较上年增长96.2%,净利润也出现201.7%的同比增长。
 
    扶持政策呼之欲出
 
    养殖规模化看得见的好处颇多,但是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难在国内顺利推进,对此,宋亮此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土地、资金、水源和环保等都是规模化养殖场所必备的要素,但也都是现有牧场的难题所在。“就以资金为例,从土地租用到奶牛、生产资料的购买、再到工作人员的聘用等,一个千头规模化养殖场的费用少则3500万元,而资金的缺少制约了很多牧场的规模化发展”,孙国强坦言。
 
    不过,这一现象目前也正在得到改善,例如由马云联合发起的云峰基金,以及中信产业投资基金从去年起已开始涉足畜牧公司的投资;最近,鼎晖投资也斥资4亿多元参与到了上游养殖产业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源头上保证养殖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在价格和质量上夺回国内奶业的话语权,而在下游生产环节,鼓励乳制品企业尽可能多的利用生鲜乳也将成为辅助之道。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只有巴氏奶产品明确不得采用还原技术,而对于其他产品则未提出要求,“如果企业对于生鲜乳的使用量提升,现代牧业、圣牧以及辉山等众多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效益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内资本市场以及现有牧场向规模化发展的热情也会大幅提高”。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制定奶业扶持的相关政策,行业棘手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是由于政策还未出台,哪些政策会落地目前仍不得而知。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