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康师傅的终端店陈列,品项多——说明每个口味都有特定的消费人群;二位多(陈列的第二位置,指挂钩等其它位面)——说明业务动手能力强,在这片的潜力大;活动多——促进消费者单次购买量,让消费者更实惠的感觉。
同样,对于经销商来讲,“不是康师傅更有吸引力,而是经营它更有性价比”,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人们会本能地寻找锚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以约4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于经销商而言,大品牌意味着抗风险能力强。面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品牌方资金断裂跑路,经营康师傅成为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康师傅给经销商的是信心是保证,他们都明白韧性比增长速度更重要。
除了在线下不断深入布局之外,康师傅在线上渠道也打赢了关键战役。近两年,康师傅在线上渠道的发力,已经开始见效,换来了切实的销售转化。网络公开数据显示,近一年,康师傅在淘宝天猫的累计销售额达到8.3亿,排名第一。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布局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也是康师傅能让经销商安心的另一个点:康师傅常被人忽视的产品创新。
创新慢?康师傅被低估的“隐形技术牌”
要知道行业里新品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五,对于经销商来讲,他们最怕的就是企业所谓的“创新”。在经销商眼里那不是给他们新的利润点,那是他们给企业交的“买路钱”。
所以康师傅的创新从来不是单向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它的创新是真正的从行业痛点去解决问题,既要考虑消费者也要考虑经销商。
过去,方便面行业被质疑较多的健康问题,也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大的痛点。年轻一代人被称为是“脆皮”青年,养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选项。所以市面上能看见各大品牌的“养生水”“中药调理面包”纷纷上架出炉,既满足了年轻人的“健康”需求,又解决了产品需要卖出溢价的问题。
康师傅在这条路上则走得更早,也将走得更远一些。例如它从8年前开始与航天携手,让每一碗面都有航天品质的加持,就在去年12月,康师傅又成为全国首个将航天专利温控技术应用于方便面生产的企业,引入航天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使得企业在品质稳定上更进一步,让面饼的口感更加劲道、顺滑。
在品质的基础上,康师傅也在多年前开始发力健康的泡面产品,力求健康与美味兼得,事实证明,经历多年沉淀,康师傅推出的新品“鲜Q面”确实做到了,它向消费者提供“宛如现煮”的口感体验,解决了方便面不入味的痛点,并精准抓住非油炸方便面赛道机会,迎合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需求,让很多家长把鲜Q面更放心给孩子吃。上市短短两个月,鲜Q面便已经铺遍终端,不得不让人佩服康师傅业务人员的执行力。
而企业一切的提前布局,均来源于其对市场以及消费者的洞察与了解,简单来说,这位“老师傅”很懂消费者,这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如何对话消费者上。
可以说,康师傅覆盖全方位全场景的产品,也给予经销商更多的选择,根据销售人群去匹配不同的产品,从而实现货品销售最大化。
我们再回到老生常谈的“涨价”问题,方便面本身就是主食市场,现在基本是饱和状态,即便再重度的消费者,方便面单价变动0.5-1元,在一个月的支出中,都是一个小数字,也就是点外卖时的一个打包费。消费者本身是没有痛感的。
“让价值链的每一环都满意”。康师傅用高汤包、大块肉粒等可感知的提供直接价值,用航天技术、宛如现煮等隐形技术提升品质,用高毛利产品置换门店资源,从业务团队到营销话术,精准切入Z世代“性价比升级”需求,真正的定价权,从来不是成本转嫁,而在于价值分配。
康师傅的本质是把“慢变量”做到极致,渠道深耕30年建立的毛细血管、对食安红线近乎偏执的坚守。风口来来去去,这些才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回到开篇那句话,遇到困难,我们是让大象转身还是让大象飞起来?说实话,作为行业者,我不觉得方便面市场的前方是深坑,我更觉得是暂时的泥泞,对于大象来讲,直接砸过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