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 到底缺什么?

   日期:2015-02-11     浏览:5937    
 去年9月以来,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广东等地都出现了部分奶站停站的现象,“杀牛倒奶”为舆论焦点。
 
    细心的人们发现,奶业危机出现后,无论是舆论场,还是奶源地,产业升级和“规模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其观点几乎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如出一辙。
 
    记者在河北行唐调查“倒奶”事件时,也思索着一个问题:规模化是否能拯救中国的奶牛养殖业?中国奶业到底缺什么?
 
    规模化能拯救奶业吗?
 
    在位于行唐县的奶源地,政府部门正极力推动规模化养殖,他们试图说服养殖小区的经营者和奶农,将奶牛折换成股份,交给专业化公司去经营。这么做能够提升奶源品质、增加产量,确保生鲜乳的销售。但奶农们不太理解这样的“蓝图”,也不愿意与赖以生存的奶牛分开。“没了牛,我们去干什么?日子真的会变好吗?”他们的声声疑问中,充满了纠结和迷茫。
 
    在这轮乳业“寒冬”中,政府部门的推动“规模化”的初衷无可厚非。不过,缺少了中小养殖户的身影,中国奶牛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就真的会增强吗?“规模化”真的符合奶源地发展的长期需求吗?
 
    乳业专家、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说:“往二三十年以后看,大规模养殖仍会造成潜在的风险,如果我们不想出现第二次乳业危机,就一定要扶持中小养殖户。”美欧国家以往的经验也显示,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大规模养殖会受到重创。
 
    不一样的生产方式
 
    张国栓的旺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李强的中鼎牧业官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截然不同的经营状况,给了我们启发。
 
    陷入窘境的旺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养殖了700余头奶牛,规模不算小,但品质和产量均不如规模还不及他三分之一的中鼎牧业官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者张国栓心里很清楚,他最需要的是奶牛养殖的人才。
 
    此前,在政府部门的牵线下,也有大学教授来到过行唐,为张国栓这样的养殖小区经营者授课。但是教授们的“指点”不怎么接地气,张国栓用不上;自己请专家又太贵。当地的畜牧部门能提供的技术支持也有限,主要是配种建议或者防病指南,这些帮助远远不够。
 
    而“中鼎牧业”旗下的官庄小区,靠着科学、专业的管理,将奶牛的发病率从8%降低到3%,其公斤投料的产出比也远高于旺源。
 
    奶牛没有变,但生产方式变了。同样是养牛,张国栓是孤军奋战,而李强身后却有雄兵。
 
    荷兰人怎么养奶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